揽湖入怀的合肥,在推动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之时,践行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理念,初步探索出一条城湖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径。
2020年合肥在实现了GDP过万亿、非流动人口近千万的同时,巢湖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,国控断面考核全部达标,蓝藻水华初步得到遏制,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。尤其是今年入夏以来,基本做到巢湖蓝藻无异味。
“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”!当前合肥纵深推进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,美丽巢湖画卷正徐徐展开,巢湖治理取得阶段成效。
湖底淤泥中集聚沉淀大量的氮、磷,是造成巢湖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,为了破解这一难题,合肥启动了“巢湖生态清淤试点项目”。
一条条管道将湖底的淤泥吸出,经过泥浆沉淀、带式压滤等处理程序后,水和泥被分离出来……8月24日上午,记者在长临河镇南淝河入湖口左侧近岸湖区看到,巢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。
“我们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进行底泥疏浚,通过管道输送至排泥区进行固化处理。”工程建设项目副经理张泽介绍说,整个工程总清淤区面积约5.52平方公里,清淤深度约20-50厘米,清淤工程量约158.8万立方米。自今年4月23日开工以来,现已完成清淤面积47200平方米,清淤工程量12168.16立方米。
经过清淤后,泥土会怎么样处理?张泽介绍说,清淤试点项目分陆上和水上两部分,建设有“陆上带式压滤厂”和“水上排泥厂”:陆上排泥厂采用带式压滤机进行底泥脱水固结,处理后的干泥,将用于后期矿坑生态修复用土。水上排泥厂进行底泥脱水固结后,泥土将用于生态修复,构建湖滨湿地带。
记者了解到,清淤试点在改善试点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,将为后续巢湖大规模底泥内源污染治理、生态修复及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撑。下一步,合肥还将陆续在杭埠河口、渡江战役纪念馆前巢湖水域等处开展清淤。
8月24日上午,记者来到中庙渔港码头,走近岸边,迎面吹来一阵阵清爽的湖风,没有闻到异味,乘船行驶在湖面,破水前行,湖面也未见蓝藻聚集现象。
记者对巢湖蓝藻的直观感受,得到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环境保护处处长张邦国的肯定回应,每年一到夏天,他需要时刻关注巢湖蓝藻发生情况。与往年相比,今年他感到蓝藻现象“明显轻了”。
“今年整个湖水情况相对更好,尤其是藻密度在下降,基本做到蓝藻无异味。”张邦国说,导致蓝藻暴发的诱因很多,比如,光照、气温和风速等,但今年蓝藻现象好转与合肥实施的一系列蓝藻防控举措密不可分,成效显著。
“今年以来,加大藻水分离站和深井处理装置的解决能力,加强蓝藻状况例行巡查,及时发布和报告蓝藻情况。”张邦国介绍,合肥把蓝藻防控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,部署早、启动早、打捞早,加大拦截、打捞、分离、治污力度,实行日产日清,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、无异味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巢湖蓝藻水华首次发生时间推迟56天,发生次数减少78.3%,累计面积减少84.4%,藻密度下降58.9%。
蓝藻防控是一项长期工作,合肥将继续实施网格化管理,完善巢湖蓝藻应急防控体系,不断推动巢湖水质稳定达标,深入推动入湖氮磷总量消减。推进一级保护区种植业化肥农药减量,水产养殖尾水达标,圩区农排水污染控制,做好蓝藻发生发展的新趋势及重点区域沿岸堆积带预警预报,为精准、科学打捞处置蓝藻提供有力支撑。
在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渔政指挥中心内,两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,在他们面前是一块大屏幕,切分成若干个小分屏,同时显示多个重点湖段和区域的实时情况。
“我们在环巢湖沿岸的33个重点区域,安装了高清视频监控设备,24小时全天候运转,现场图像实时传输至渔政指挥中心。”巢湖管理局渔政管理总站卧牛渔政站副站长薛凯介绍,这套“环湖视频监控系统”,就像为巢湖渔政装上了“千里眼”,实时看到湖面情况,若发生非法捕捞、违规垂钓等情况,执法人员能及时制止和查处,提升了渔政执法监管效能水平。
2020年1月1日,巢湖“十年禁渔”开始实施,让巢湖休养生息。为了管好这八百里的湖面,保护渔业生态环境,省巢湖管理局启动了“科技管湖”建设,除了视频监控系统外,还建有环湖雷达智能监控系统。
“每一个黄色圆点都代表一艘船只,我们大家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船只的航行轨迹,如发现船只进入警戒区范围,第一时间预警并跟踪抓拍。”薛凯介绍,今年4月,该中心建设的9套雷达系统陆续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单台探测范围超10公里,保持24小时全天候运行,实现了水面监管全覆盖。雷达探测数据回传至渔政指挥中心,在系统上实时显示水域范围内的各类船艇动向轨迹进行跟踪监管,并与已建成的视频监控系统联调联动,为执法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,成为了水面船艇管理的“顺风耳”,打造全方位、全天候、智能化、高效化的监管模式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